马化腾再一次成为“布道者”。
与这位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CEO一起奔波的,还有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总裁汤道生。而他们要布的“道”,就是产业互联网。
3月31日,马化腾出席2019中国(深圳)IT领袖峰会,演讲主题是关于产业互联网。汤道生3月21日在清华大学与多位院士、专家闭门研讨产业互联网后,4月2日现身长沙,再度讲起腾讯的产业互联网。
2018年9月30日,腾讯宣布进行新一轮的整体战略升级和组织结构的调整,其中一项重大举措则是组建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简称CSIG),拥抱产业互联网。
这被外界解读为腾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变革,这样一家在国内拥有超过10亿用户,以社交、游戏、音乐等To C业务闻名的巨头,在历史上首次成立了一个专门从事To B业务的事业群。
“没有产业互联网支撑的消费互联网,只会是一个空中楼阁。接下来,腾讯将扎根消费互联网,拥抱产业互联网。”马化腾在一次公开信中说道。
“产业互联网”,这个曾经偶尔见诸媒体的词火了。曾经被称为企业服务、To B、工业互联网的项目,很多都悄悄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产业互联网。这像极了一场大风将来时的样子。
本来就以To B业务起家的阿里巴巴也在向产业互联网延伸自己的影响力,11月26日,阿里巴巴进行了新一轮组织结构升级,其中一个颇为引人注意的变化是阿里云事业群升级成为阿里云智能事业群,以加强技术、智能互联网的投入和建设。
紧接着在12月18日,李彦宏也发布了内部邮件宣布进行组织结构调整,ABC智能云事业部升级为智能云事业群组(ACG),同时承载人工智能To B业务和云业务。这一架构的调整意味着,百度也将云服务和To B业务摆到了重要的战略高度。
作为中国互联网行业中最具有影响力的三家机构,BAT的调整与在产业互联网中的布局,直接掀起了产业互联网是否成为了新风口的讨论,在这样一个巨头发力、创业公司丛生的行业里,创业者们与投资人们又将何去何从?
为什么红了?
“我不太认为有一个新风口叫产业互联网,做企业服务的就说做企业服务好了。”在新经济100人2018年CEO峰会上,BOSS直聘创始人兼CEO赵鹏直言。
这是一个尚未厘清的概念,在2019年3月31日的演讲中马化腾也再次对同样源于Industrial Internet的“产业互联网”和“工业互联网”进行了对比,强调产业互联网相比较工业互联网所覆盖的范围更大,可以囊括服务业、农业等等行业,但他也没有给出准确的定义。
不过在许多投资人看来,所谓产业互联网虽然与企业服务、To B等说法上或许存在细小的差别,但实质上说的是一回事。它与To C的消费互联网相对,从此前的关注人与人、与物、与服务的连接,变为物与物、物与服务之间的连接,以提升供给侧的效率。
这同样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资料显示,2000年左右刚刚进入互联网时代不久时,我国B2B服务1.0版本就已经出现,代表企业就是最早期主打企业与客户信息对接的慧聪网、阿里巴巴等公司。
而在2012年左右,随着中国钢铁、塑料等产能出现过剩,尤其是电商发展带来的销售渠道、链条和交易改造的启示,使得建设线上信息与交易平台成为一波创业热潮,创业公司从中撮合交易获得佣金,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以找钢网、找塑料网等为代表的“找”系列。
2016年9月,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李开复提出B2B服务已进入3.0阶段,他认为这个阶段的To B服务,“不是关心怎么买得最快、最便宜,而是关心怎么买到最适合的,怎么才能最快地获得服务”。
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李开复。摄影:邓攀
有趣的是,在B2B3.0概念提出前一年半,就已经有业内人士喊出了产业互联网的概念,这个与3.0几乎同时孕育的概念,两者在本质上几乎拥有同样的内涵,通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以及之后大热的人工智能技术,打通上下供应链,提供多种类型的服务,为多个行业企业提供服务,进而提高供给侧的效率。
同样值得关注的,还有腾讯提出这一概念时的微妙背景。
2018年3月初,马化腾公布微信在全球月活跃用户数首次突破10亿大关,在此前后,腾讯的股价也一路飙涨至470多港元,市值一度高达4.5万亿港元(约合3.85万亿人民币)。
但隐忧却在此时埋下伏笔。10亿月活跃用户背后,2017年底中国手机网民数量为7.53亿人,微信渗透率已经达到97%,这意味着在国内已经很难在找到增量用户。在腾讯收入中,游戏曾占据很大一部分比重,而随着游戏版号一度停发,社会舆论环境变差,腾讯开始承受很大压力,股价出现大幅下跌。腾讯必须寻找新的增长点。
据“故事硬核”报道,腾讯股票已经下跌近半年的2018年9月,腾讯集团总办成员在香港一个餐厅召开会议,最终达成共识,其中重要一项就是“从To C到To B,继续巩固消费互联网,重兵投入产业互联网”。
这不免让人产生疑问,腾讯在寻找新的增量中选择了产业互联网,更多出于公司发展战略、阶段与资源的考量,对于腾讯而言这或许是不错的选择,对其他公司会是如此吗?
爆发前夜?
双湖资本拥有母基金、直投等多种业务,总裁张艳五年前在美国挑选GP时就发现有很多基金专门做To B领域的投资,而且这些基金收益不错,有的IRR(内部收益率)可以做到20%甚至30%,而当时她在国内甚至“连一家都没发现”。
在张艳看来,国内目前的现状是“大家都觉得To C互联网到了一定阶段,都在找新的机会”,但从投资收益来看还不够好,不过她也相信,“还需要时间,这会是一个长期的趋势。”
昆仲资本创始管理合伙人王钧同样认为,消费互联网增速放缓给产业互联网带来新的机会,“现在消费互联网不管是用户红利,还是本身的发展,不像以前那样疯长,所以现在确实需要一个新的投资领域和关注角度”。
“企业服务确实已经处于爆发前夕。”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判断,他观察到美国的VC过去十年从企业服务上赚的钱要超过消费互联网公司,而且企业服务公司的数量相比较消费互联网甚至更多,大多数公司“都叫不出名字”,也不是特别大,也不怎么烧钱。“我们觉得中国也会是一样的趋势。”朱啸虎说。
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摄影:吴育琛
蓝驰创投管理合伙人陈维广透露自己的机构与许多投资人都在关注产业互联网的赛道,这位曾经投出瓜子二手车、赶集网、青云等To C与To B两类公司的投资人,对于关注To B有着自己的逻辑。
陈维广认为对于专业的投资机构而言,布局To C与To B投资都是有价值的,“消费互联网项目的头部效应明显,投到其中的第一名第二名可能会成为百亿级的企业,但如果没有投中,产业互联网项目也可以作为补充。这些项目规模可能不如消费互联网那么大,回报倍数没有那么高,但是每个赛道有可能五六家活的都还不错。”
“之所以外界开始高谈To B,是因为To C的爆发性机会没有以前那么多了。但不能因为To C红利陆续消失就制造下一个风口,引发新一轮泡沫。不是风口,不代表就没有机会。”陈维广表示。
实际上,企业服务领域一直是热门的投资赛道之一。有报道引用投中的数据显示,2014年起,企业服务开始受资本追捧,并于2015年达到高峰,这一年也被称为“中国企业服务元年”。但2016年该领域投融资数量和金额开始有所回落, 2018年开始,企业服务的投资开始回暖。
“去年比较大的一个感受是,To C领域很多赛道开始尘埃落定。去年的产业互联网,各种因素导致这个领域大范围出现暖流、甚至是过热的情况。”源码资本创始合伙人曹毅表示。
王钧对于产业互联网投资的升温也感受颇深,“我们投资的产业互联网这类企业得到的关注度很高,热度蛮大”。他投资的企业服务项目中,有的在去年一年完成了多轮融资,也有项目开始受到大公司的关注,寻求并购的可能。“资本市场对这个方向和这类企业认可度还是挺高的”。
“从估值来看,现在产业互联网估值也不算低,有一些项目是10倍PS。”高榕资本创始合伙人张震透露。
也有创业者表示,产业互联网投资热的确开始影响到企业,公司得到的投资人们的关注也多了起来,这是此前很少遇到的。
慢风口
“产业互联网还没有到真正的爆发期。”在自己主持的论坛上,陈维广总结几位产业互联网创业者的观点时表示。
在从事二手工程机械交易的铁甲创始人CEO樊建设看来,“产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相比,一个最大的特点是服务链条比较长,重度线下,从业务模式假设到验证反馈的周期比较长。组织上怎么让产业思维和互联网思维融合,也有一定挑战。因此产业互联网爆发的速度和消费互联网相比,周期会长一些。”
“慢”成为接受采访的投资人、创业者们对于产业互联网成长与投资的共同认识。“To B或者To G(政府),都面临决策相对较慢的问题。C端用户可能在很短时间就做出决策,但是B端决策流程更长,如果招标还有严格规则,回款周期也长,这都意味着产业互联网项目很难像消费互联网项目那样发展。”王钧说。
相比较慢,另一个问题则来自于付费难。创世伙伴管理合伙人周炜曾经发现,企业以前做To B业务很难赚钱,“因为大公司可能直接就用大品牌,小公司就不太愿意为此付费”。
张艳也对比过中美两国企业对于企业服务付费的情况,结果是美国的企业一年在IT方面的支出超过中国支出的10倍以上,这直接造成了过去To B企业发展的窘境,“我们过去也看一些直投企业,发现收入始终增长不起来,如果从大客户端切入,做着做着就变成定制化开发,速度特别慢,销售增长特别差。如果是从大规模以To C的打法打入,基本上收入不可持续。”
“在产业互联网时代不适合To C的那一套东西,先烧钱搞补贴,抢占心智,把消费习惯培养好冲起来之后再挣钱,这不适用于To B市场。”王钧表示。
相比较To C企业多种多样的可能与爆发性,有投资人直言To B项目不够兴奋。
周炜认为,如果像过去互联网那样,把连接和效率的问题在产业互联网上重复一遍,是有一些价值,但自己真正关注和希望的是“想办法用AI等技术的介入,解决目前很多行业优质供给始终不足的问题”。
宣布拥抱产业互联网的腾讯同样面临着质疑,一个最为广泛流传的观点是“腾讯没有做To B的基因”。
当这个问题被“故事硬核”记者抛给马化腾时,马化腾强调“这跟基因没有关系”,他进一步解释说,“有些工作不难,就像施工队,谁都能施工,质量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但问题是:施工完有人用吗?做出来的东西跟消费者是不是连接?而我们能连接好用户。我有很多用户群跟你合作来连接,有巨大的优势。”
马化腾的回答意味着,即便是做To B,腾讯也会利用起自己无可比拟的流量优势,推动To B业务的发展,毕竟所有To B的链条,都要以To C变现来作为最终的出口。
尽管存在种种短板,但接受采访的投资人们都表示非常看好产业互联网的未来。“我对这个事很笃定,它一定是个大方向。”王钧说。
可以预见的是,由于产业互联网天生存在的成长速度相对偏慢、难以一家独大、数量多、无需大规模烧钱等特质,未来几年这一领域的投资与创业可能将会持续受到关注,但它也很难成为共享单车、无人货架等等那样“猪”满天飞的风口。
2015年底,在一家媒体主办的“2015中国产业互联网峰会”上,有一场论坛被命名为“产业互联网的风口与浪尖”,几番讨论下来,雄心资本创始人王冠雄总结嘉宾观点称,“产业互联网现在是风口。”
两年后,2017年12月底,阿里巴巴集团学术委员会主席、湖畔大学教育长、曾任阿里巴巴执行副总裁与参谋长的曾鸣在一场演讲中也预言,“未来三年,产业互联网的突破将是可见的方向。”
现在,产业互联网的风真的要吹起来了吗?
【来源:《中国企业家》 作者:王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