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睛时刻 - 专注互联网创业、网络营销、淘客引流推广、seo优化

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

流血上市、估值大缩水,格灵深瞳的 AI 困境

来源:连线Insight

文 / 韩滢

编辑 / 李信

" 比尔 · 盖茨私访中国时,会见的第一家创业公司就是我们。"

这句曾用在格灵深瞳招聘文章中的话,一语点明了格灵深瞳当时的高光时刻。彼时,被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和红杉中国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商定的高达 3000 亿美元(1.9 万亿元)的估值也环绕在格灵深瞳的头上。

格灵深瞳的创始团队、投资机构都在证明其曾经是 AI 行业里的 " 香饽饽 "。

但八年过去,今非昔比,格灵深瞳正陷入流血上市、估值缩水的困境之中。

3 月 7 日,格灵深瞳正式启动申购,发行价为 39.49 元 / 股,按本次发行价和新股发行数量,预计募集资金 10 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预计募集资金净额约 16.7 亿元,较原计划超募 6.7 亿。

图源格灵深瞳微信公众号

值得注意的是,格灵深瞳披露的公告显示,本次上市时市值为 73.05 亿元,这与曾经的估值相差近 300 倍,格灵深瞳的光环早已不再。

事实上,从备受追捧到估值缩水,格灵深瞳变化的背后是 AI 行业的集体困境。企业盈利是终极命题,现在的 AI 行业似乎已经攻破了技术难题,但只有活下去的公司才算得上成功。

三年半亏 6.28 亿,格灵深瞳流血上市

从估值万亿,到市值缩水近 300 倍,格灵深瞳过得怎么样,或许招股书可以给出答案。

格灵深瞳招股书显示,2018 年、2019 年、2020 年以及 2021 年上半年,格灵深瞳营业收入分别为 0.52 亿元、0.71 亿元、2.43 亿元、0.72 亿元。

格灵深瞳营收情况,图源格灵深瞳招股书

据招股书披露,格灵深瞳的营收主要来自于城市管理、智慧金融、商业零售三大领域。其中,城市管理领域撑起了格灵深瞳营收的半边天。从 2018 到 2021 年上半年,该领域营收占总营收比例为 79.30%、51.73%、51.50%、66.17%。

可以看到,格灵深瞳营收确实在逐年增长,但遗憾的是净利润一直处于持续亏损状态。

从 2018-2021 年上半年,格灵深瞳净利润分别为 -0.75 亿元、-4.18 亿元、-0.78 亿元、-0.57 亿元。这也表明,虽然格灵深瞳亏损幅度在减小,但离盈利依然还有距离。

格灵深瞳净利润情况,图源格灵深瞳招股书

对于连续亏损的原因,格灵深瞳在招股书中表示,营收整体规模较小,研发投入较高,加上中间实施了多轮股权激励。其中,2019 年的股份支出费用为 3.01 亿元,为报告期内最高,这或许也是其 2019 年亏损数额最多的原因。

总体来看,报告期内,格灵深瞳营业收入合计为 4.38 亿元,而净亏损额合计为 6.28 亿元,还远没到盈利的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格灵深瞳在技术上的投入很高。

2019-2021 年上半年格灵深瞳研发投入分别为 0.96 亿元、1.14 亿元及 1.21 亿元,占当期营收的比例分别为 135%、46.9% 及 41%。格灵深瞳还表明,报告期内公司累计研发投入 3.38 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 77.23%。

不断增加的研发收入给格灵深瞳巩固了技术护城河,但硬币的另一面是,收入规模没上去,导致格灵深瞳持续亏损。

格灵深瞳在招股书中指出,公司尚未盈利且存在累计未弥补亏损 -10051.88 万元,主要原因系前期研发投入大但收入规模较小,以及实施股权激励产生大额股份支付费用所致。

而如果无法保证一定时间内实现盈利,那么格灵深瞳即使上市,也依然危险。这一点在格灵深瞳的招股书中也提到:" 未来几年将存在持续的研发投入和股份支付费用,上市后未盈利状态可能持续存在且累计未弥补亏损可能继续扩大。"

而在毛利率方面,2018 年到 2021 年上半年,格灵深瞳的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 62.60%、53.13%、61.57% 和 72.37%。对此,格灵深瞳表示公司销售的产品主要通过纯软件或软硬一体形式交付,纯软件产品毛利率始终较高,软硬一体产品的毛利率存在波动风险。

但从格灵深瞳现金流上看,2018-2020 年格灵深瞳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 -1.1 亿元、-1.1 亿元、3508 万元。可以看到,格灵深瞳在 2020 年实现经营现金流的由负转正。对此,格灵深瞳表示是由于公司营收规模的扩大和营运效率的提升。

但好景不长,到了 2021 年上半年,其现金流量净额为 -0.44 亿元,再次转为负数。对此,格灵深瞳表示是由于公司双光温测智能识别设备销售收入减少,导致现金回收比例下降。与此同时,格灵深瞳的第一大客户农业银行的回款周期长也是导致现金流变为负数的重要原因。

不能忽视的是,至今融资七轮的格灵深瞳仍面临着资金风险。正如格灵深瞳在招股书中指出,目前公司运营所需资金主要来源于股东出资与银行贷款,融资渠道较为单一,资金实力相对不足,成为影响公司持续较快发展的重要因素。

横向对比来看,"AI 四小龙 " 中仅商汤科技登陆港股,云从科技则在去年通过了科创板上市委审议,其他 AI 科技公司仍未见到上市曙光。今后随着监管和审核的难度越来越大,启动上市申购无疑对格灵深瞳是一个好消息。

但尴尬的境地在于,失去光环的格灵深瞳无论是营收还是利润都跌出了 AI 行业的第一梯队。即便成功上市,格灵深瞳想要在劲敌中突围,还需要面临更多市场考验。

从备受追捧到估值大缩水,

格灵深瞳早已掉队

如今的格灵深瞳,早已风光不再。

回看当年,格灵深瞳凭借光鲜的创始团队和 AI 风口的红利,一度被称为 " 天才 AI 公司 "。紧接着,格灵深瞳便成为了资本的香饽饽。

天眼查显示,2013 年和 2014 年,格灵深瞳先后拿到了真格基金、红杉资本等数千万元的融资,彼时还一度被徐小平和沈南鹏认为公司未来市值将达 3000 亿美元,也就是 1.9 万亿元。

事实上,外界对格灵深瞳有如此高的估值并不意外,彼时的格灵深瞳的确有底气。

从其创始团队来看,便堪称顶级。一边是 Google Glass 的七位设计者之一赵勇,一边是曾担任多家外资上市公司高管的何搏飞。

格灵深瞳创始人赵勇,图源格灵深瞳微信公众号

" 何搏飞和赵勇可以分别创建一个成功的公司,但他俩一起干,可以创建一个伟大的公司。" 徐小平这个评价出现在多篇格灵深瞳的创业记录里。

可以说,技术背景、科研实力是格灵深瞳的护城河,但风口之后 AI 公司比拼的便是商业化能力。这期间,一旦选错赛道,便是最为致命的。

成立之初,赵勇寄希望于实体零售行业,殊不知实体零售被 O2O 严重冲击,格灵深瞳的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据 36 氪报道,前土豆网架构师刘晓明在加入格灵深瞳一年后便公开发文指出,格灵深瞳存在团队结构方面的问题:学术范太浓重,研发部门有太多的 Researcher(研究员),而工程师则严重不足。

决策失误后带来的连锁反应便是管理层动荡,业务方向调整。2017 年,原 CEO 何搏飞离职,赵勇接任 CEO,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资深科学家邓亚峰接任 CTO,格灵深瞳的业务方向随之转为安防场景。

但格灵深瞳选了个成本高、难度大的技术方向。

以视觉识别技术为例,格灵深瞳选择了一步到位的三维视觉技术,但商汤、旷视等公司大多选择用打标注、灌算法的模式逐渐让计算机学会识别人脸。

现实情况是,这种三维视觉技术虽然超前,但落地难度很大,不仅需要借助传感器发射红外线以此识别物体行动轨迹,同时对传感器的精度要求很高,这都无形之中增加了格灵深瞳的研发成本。

这一点,在格灵深瞳的招股书中也有所体现。据其招股书披露,公司与同行业公司相比,实现商业化的时间较晚,主要原因系公司前期研发方向以三维视觉技术形成的行为识别产品为主。

坏消息不止于此,彼时格灵深瞳已经两年没获得一笔融资的注入。CEO 赵勇在接受 36 氪采访时坦言," 账上的钱只够撑几个月 "。

而此时的同行们则是好消息不断。"AI 四小龙 " 之一的商汤科技仅 2017 年一年便融资三轮,格灵深瞳三年才获得一轮投资。

资本的信号表明了潮水的方向,格灵深瞳的掉队成为不争的事实。

以营收为例,如上文所述格灵深瞳的营收逐年增长,但实际上数额并不算大。要知道,2020 年格灵深瞳的营收不仅远远低于行业第一梯队旷视科技的 13.9 亿元和云从科技的 7.55 亿元,还低于同类企业当虹科技的 3.66 亿元和虹软科技的 6.83 亿元。

多家 AI 独角兽各项情况对比,图源格灵深瞳招股书

更重要的是,在格灵深瞳掉队的几年里,对手们已经在悄然地调整业务方向,寻求盈利机会,"AI 四小龙 " 应运而生。而这其中,成立时间晚于格灵深瞳的云从和旷视也后来者居上,占据第一梯队。

实际上,不仅是商业化时间较晚,客户结构单一也是困扰格灵深瞳的难题。

招股书显示,2018-2020 年,前五大客户销售收入合计占该公司当期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78.23%、67.55% 和 57.57%。其中,农业银行在 2019 年至 2021 年上半年,均为第一大客户。

公司业务过度依赖某个客户,这个模式显然是不健康的,不仅会让公司处于被动地位,公司扩展业务的能力也会随之下降。

对此,格灵深瞳在招股书中提到,公司的营销服务体系有待完善,同时会从募集资金中拿出 2 亿元用于营销服务体系的升级建设。招股书显示,除了继续拓展原有业务市场,格灵深瞳投资了 1.56 亿元开拓体育健康、轨交运维等新项目。

需要明白的是,一旦格灵深瞳出现相关技术研发进展滞后、交付能力不足、推广进度较弱等情况,新产品的规模化和商业化都将成为新的难题。

从天才公司,到跌入谷底,造成格灵深瞳境遇的原因既有创始人决策的失误,也有行业的激烈竞争。在行业红海中,如何破除亏损困局,重拾资本信心,是格灵深瞳首要解决的问题。

AI 独角兽陷集体困境,

格灵深瞳未来怎么突围?

成功上市或许是一针强心剂,但 AI 独角兽们的难题远不止于此。

" 我特别想传递一个忠告:企业从技术切入没问题,但如果只是空有技术,或者技术瞄准的方向跟市场有很远的距离,那注定会失败。"赵勇曾对 36 氪直言,这甚至会演化成恶性循环,即使融资很多,但估值也不合理,会处在巨大的风险之中。

显然,这是在格灵深瞳经历 2016 年低谷之后,赵勇的经验之谈。

实际上,陷入困境的格灵深瞳只是 AI 独角兽的一个缩影,落地难、高投入、持续亏损始终是 AI 行业的标签。

即便是已经上市的商汤科技,也尚未实现盈利。据商汤科技招股书披露,其报告期内累计亏损 243 亿元,而 "AI 四小龙 " 另一家公司旷视科技也亏损 165 亿元。

更关键的是,AI 企业还面临付款周期长,回款慢的挑战。以格灵深瞳为例,2018、2019、2020 年及 2021 年上半年,应收账款周转率分别为 1.58、1.27、3.98 及 0.91,除了 2020 年外,应收账款的周转率较低。

格灵深瞳应收账款周转率,图源格灵深瞳招股书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云从、依图等企业的应收款周转率比格灵深瞳高,但他们的回款周期也并不乐观。

坏消息不止于此,去年 315 晚会曝光了人脸识别侵犯隐私的乱象,行业合规问题再次提上日程。"AI 四小龙 " 云从和旷视在上交所的问询函当中,都被问及数据合规和伦理风险问题。而 2019 年,格灵深瞳的人脸识别分析技术还曾获得 500 万美元融资。而该技术可以在 1 秒内从 50 米外的 10 亿人中正确识别目标人物的脸。

此外,摆在 AI 独角兽们面前的问题是落地场景单一,大多集中在城市管理领域。场景有限,玩家众多,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城市管理业务,图源格灵深瞳官网

一面是竞争加大、长期亏损,一面是行业监管加强,AI 独角兽们不得不四处寻找出路。

此时,AI 都独角兽们不约而同把眼光投向了正处于风口的自动驾驶。自动驾驶是与 AI 企业联系最为密切的行业之一,更重要的是自动驾驶已经吸引大量热钱涌入。

去年,据钛媒体报道,依图科技在终止科创板 IPO 后瞄准自动驾驶赛道,已设立上海依行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无独有偶,格灵深瞳与清华大学共同承担了北京科学技术委员会 "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培育 " 科研项目中的 " 基于人 - 车 - 环境协同理解的自动驾驶监测系统研发 " 课题研究。但显然这仍处于课题研究阶段,何时落地尚不可知。

可以看到,为了寻求商业化落地,AI 独角兽们都在各自努力,但仍处于尝试阶段。

图源格灵深瞳微信公众号

第三方数据分析公司 Gartner 发布的《2021 年 AI 成熟度曲线》显示,AI 市场处于进化状态,大部分 AI 应用仍处于技术萌芽期与期望膨胀期,仅有智能聊天机器人趋近于成熟,市场所寻求的能力超出了目前 AI 应用所具备的能力。

需要明白的是,在同质化严重的 AI 领域,技术和模式仍是 AI 独角兽们的比拼关键。只有技术过硬,才能讲出不同的故事,打出差异化。

如果说当年的风口之下,AI 企业们靠 PTT 就能吸引真金白银,那如今资本看重的则是他们的盈利能力。当风口归于平静,泡沫破裂,AI 独角兽们迎来了必须自我造血的阶段,这是最重要的一步,也是资本市场最看重的。

上一篇:这届女生 开始拒绝“粉红税”
下一篇:苹果广告变差了吗?
网站广告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会员中心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 微信公众号
  • 站长QQ
  • 站长微信
二维码